导语: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往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感觉,需要读者具备一定专业基础才能充分领悟其精髓,多数人因此对学术论文望而却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田轩教授,领衔MBA、博士、硕士学子,推出“学术论文白话版”系列文章。让更多人感受到,“金融学术”在清华五道口的MBA世界里变得不再难懂。
田轩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昆吾九鼎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家金融研究院创业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家族财富研究中心主任、清华五道口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和五道口全球金融GFD教育中心学术主任。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将公司做大做强,能上市、上大舞台,应该是大多数企业的目标,能有朝一日敲响纳斯达克的鸣钟应该是无数企业家内心深处的渴望。就像丛林中的游击队,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做山大王,上大舞台成为正规军自然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然而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完成这个蜕变的过程,大多数小公司终将是游击队,游走于资本市场的门槛之外,抑或是被巨头公司收购,就像是被正规军收编招安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游击队也有逆袭的时刻——非上市小公司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兼金融MBA中心主任田轩教授发表于金融学顶级期刊《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的研究《银行竞争是否会影响企业创新?》发现并记载了这一宝贵的时刻。具体来说,田轩教授的文章利用美国银行监管政策的放松发现,在银行竞争加剧的地区,整个地区的创新产出下降,其中上市公司(大企业)的创新产出下降,而非上市公司(小企业)的创新产出上升。人们可能会有疑问,银行竞争越激烈,各家银行岂不抢着贷款,融资自然更便宜,有这么好的金融条件,该地区的创新产出还会下降?
这看似不符合直觉的现象有其背后的逻辑。银行竞争的确给市场带来了更便宜的贷款,然而这种便利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带来的效应是不一样的。
首先对于非上市的小公司而言,规模小、利润少,游走于上市门槛之外,资金流就是这些小公司的命根子。更便宜的贷款、更充裕的现金流能帮助它们补充给养、渡过难关。吃饱喝足后,这些游击队员也都个个成了神枪手,创新涌现、专利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然而对于规模庞大的上市公司而言,银行竞争带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一方面,银行竞争确实带来了低成本的资金,但是这对于家大业大的上市公司来说并不是重要的影响。上市公司本身有较为充足的现金流,而资产规模大,其本身的贷款利率也不高,此外身处资本市场,通过股市融资也比较方便。因此总体上银行竞争带来的贷款更加便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弱。
而另一方面,非上市公司的蓬勃发展却减少了上市公司的可收购标的,并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创新水平。原来,一般情况下当公司做到一定规模时,公司的主要创新来源不再是公司自身的研发,而是收购那些具有创新活力的小公司,吸取它们的创新想法和创新成果,为母公司配置战略资源、保驾护航。最近微软收购Xamarin,当年Facebook天价收购WhatsApp 反映的都是这样的逻辑,以及国内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不断收购创业企业的现象,都是这种大公司收购小公司促创新保发展的鲜活实例。
在银行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非上市公司们获得了更便宜的贷款,本来缺乏资金支持的小公司挺了下来。“如果可以自己干,为什么要被收购呢?”这些拥有充足补给的游击队们坚持发展壮大自身,拒绝被招安收编。于是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少的收购标的,它们的主要创新来源受阻,因而其创新产出的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上市公司的创新产出又是整个企业界创新产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上市公司创新产出的下降将会影响整个地区的创新总量,从而银行竞争的加剧最终导致了整个地区创新成果的减少。
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如果说在行业稳定的情况下,创新性小公司成长发展进而被巨头公司收购是必然的规律,那么根据田轩教授的发现,银行竞争的加剧似乎会成为这些非上市小企业逆袭的良机。
银行竞争能影响实体经济,而银行竞争给不同企业带来的影响却有不同。对于我国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也许这个的逻辑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编辑:孟清扬(博士研究生)
原文:“Does Banking Competition Affect Innovation?” 2015, (with Jess Cornaggia, Yifei Mao, and Brian Wolf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115 (1), 189-209.【作者:田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