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读书会|《文明的冲突》读书讨论

2021年02月03日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背景
 
       1月23日,一个平常的周末午后,闹市中谧静的自在书屋迎来了10位读者。这是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读书会的第二次线下活动,线下讨论《文明的冲突》。本书作者是美国颇有争议的著名政治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本书观点最早见于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2010年中文版名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017年再版简化为《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于2008年12月逝世。他最著名的著作《文明的冲突》和最后的著作《我们是谁》之间贯穿着一个线索:在“国家”这个概念之外,有一个有明确的内核、外延的概念——文明。在当今逆全球化和新冠肆虐的大背景下,全球各文明持续交融和冲突。身处文明中的个体如何理解自身及世界文明演化,则尤为重要。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文明演化,并建立未来文明演化和发展的框架。
 
导语
 
       王之皓同学带领大家回顾了本书的主要内容,随着冷战结束,世界按照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划分的国际关系框架已经瓦解。美国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新的思维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并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本书的中心论点是:文明的差异,成为冷战后世界结合、分裂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未来世界政治的冲突将主要来自文明的冲突。
 
       在本书中,亨廷顿定义的文明主要是依据语言、宗教、历史、习俗及主观自我认同来界定的。它是一个文化单位,是最高的文化群体,是范围最大的文化认同,文明之间的最大区别不是种族或⺠族,而是宗教。今日世界的主要文明是⻄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还可能有非洲文明。
 
       接着在第二部分,亨廷顿阐述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作者从权利、文化和宗教三个因素说明西方文明的影响力正在下降,而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则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在逐步上升。
 
       在第三部分,作者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形成以文明为秩序格局,各个国家追随相同或者相似文明中的核心国家,形成新的文明体,比如与中华文明同宗同源的亚洲国家将以中国为核心国家。文明像一个大家庭,由核心国充当大家长的职责,为成员国家提供帮助和维持体系内秩序。
 
       第四部分,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提到西方普世价值观把他引向与其他文明的冲突,特别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作者认为由于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崛起,和伊斯兰的复兴运动,政府和民族的自信心大增,几乎所有非西方文明都在对抗和抵制西方文明。
 
       在文明冲突中, “伊斯兰文明除了和中华文明似乎有所交好之外,和其他文明都曾经发生过激烈的物理冲突”。亨廷顿认为,无论是“儒-伊联盟“还是曾经的“俄中联盟”,仅是一种抗衡西方、表达不满的具体形式,不涉及文明之间的深度交融。王之皓同学并不确定“儒-伊联盟”是否存在。在亨廷顿过世后的12年里,伊斯兰应更乐见中华文明和基督文明鹬蚌相争,留给自身增强文明内核的战略缓冲期。亨廷顿也指出,“宗教和世俗关系不稳定”的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不同,暂时还不能对西方文明造成根本威胁。
 
       第五部分,也即最后一部分,文明的未来。亨廷顿展望了文明未来的演化可能,认为其与过往并无不同。西方文明的式微可能持续几十年,也可能几百年,或者再经历一次复兴。作者虚构了一场由文明核心国干涉其他文明引发的世界大战,并通过对战争的分析,得出了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原则,即避免原则、共同调解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在方法论上,亨廷顿传达了这样一套国际政治思维方式:西方把现代化教给了世界,然而其人数却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萎缩(基于数量的优势不再),除非发生无法预料的激烈变化,西方有最后被淹没的危险。文明具有一个扩张的工具,即一个军事的、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组织,它将盈余累积起来,并将其投入建设性的创新,当文明停止将盈余用于创新(投资率下降),文明便衰败了。大至一个文明,小至一家公司,都遵循着相似的发展规律。对文明轨迹的追寻与对投资哲学的追求也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最后,亨廷顿作为一个美国政治学家,其自身的背景和其研究服务美国世界霸权的目的,都使得本书引发了许多争议,比如他的分析框架以西方文明为中心,低估了民族国家的生命力等。
 
讨论
 
  
       远在天堂的亨廷顿书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冷战后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位置。它确立了两个目标:一是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吸引其他华人的文明核心国家;二是恢复她作为东亚领导国家的历史地位。”
 
      有同学提到文明应当有度量衡,而科技是文明的最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按照科技进步的标准,中华文明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提高空间,能活得久也是文明韧性的体现,但久而不创新,就有被高阶力量摧毁的风险,因此应当警惕“自我感觉良好”。将自我演化的投入重点放在科技能力的创新提升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西方文明从农业文明迭代升级到了工业文明,而中华文明在这方面还可以有更多的贡献。
 
       有同学认为在这几个文明之中,中华文明是存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明,经历过几次盛衰交替,外部融合而造就出较强的自我迭代能力。一个文明的持续发展,宗教和自我迭代的能力是基础,中华文明是在佛教和儒家思想两种宗教的相生影响下持续发展 。佛教属于外来宗教本土化,而土生土长的儒家的礼、义、仁、智、信的确成为了文明的基石并延续到今天,深入到每个人的骨血。这也是亨廷顿提到中华文明的内部优越感、超强身份认同感,这一点也是当今和西方文明主导的普世价值冲突较大的地方。所谓的国运也和其文明发展的阶段和能力息息相关,在当下的时代,中华文明有能成为一个持续发展向上的文明的可能。
 

 
       任重同学提到文明可以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四个维度来评价。从长期来看,如果一个文明内部能够形成经济和政治的正循环,对外能够抵御军事和文化入侵,就是一个好的文明、一个稳定可持续的文明。科技进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经济、政治、文化演进的基础,但不能以科技进步速度作为评价文明的唯一标准,还需要注重文明的稳定性。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但希腊却败于科技文化相对更弱的民族;西方文明基于民主和自由,但这种民主和自由更容易在小范围、同种族间高效运行,在更广的范围和时间里,在更多不同民族、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级的复杂构架下,是否可以长期自洽,目前从美国族群分裂、欧洲难民危机不断演化的趋势中,并不能得到完全正面的回答。
 
       杨鹏同学提到王朝和文明都有其内在的周期规律,王朝大概200多年有一次兴衰更替,文明大概600-800多年有一次兴衰轮回。中华文明自周朝建立了礼乐制度,到犬戎攻入镐京带来周朝的礼崩乐坏,而后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在努力重构中华文化的秩序,直到汉代确立了儒家正统的地位。在魏晋之风后经历了五胡乱华,文明再一次陷入无序。从孔子去世的公元前479年至西晋灭亡的316年,共不到800年的时间,这期间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而后佛学传入中国,并与本土的儒家、道家结合,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南宋的灭亡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又一次小低谷,从北魏迁都平城(398年)并传播佛教至南宋灭亡(1279年),共800多年时间,这期间的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从元朝建立(1271年)至清朝灭亡(1912年),共600多年时间,阳明心学是这个文化时代最亮眼的果实。而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又一次重塑的上升周期的开始阶段,因此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也是大家所讲的国运的一部分。纵观欧洲文明历程,从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到文艺复兴,中东发展史,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灭亡,欧洲和中东这两大文明基本上也在600-800年的周期中轮回。
 
       远在南京的李棣同学提到这本书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恰逢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巨变。假设文明的冲突理论是成立的,去验证之前100年主要的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对抗,似乎不能完全自洽。地缘政治、国际体系等理论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车明同学认为 “儒-伊联盟”是否稳定存在、是否能够延续都存在疑问。关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次文明),车明引用了北大国关教授王缉思的观点: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形态、阶段或组织,同文化、教育、科学、道德、礼仪相联系;二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可以指其某一断层。亨廷顿的“文明”属于第二种含义。
 
       吸引张晶华同学参加这次读书会的是会前的几个问题,其中一个引发思考的是:人类是否会有普世的文明?张晶华同学认为文明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很难界定,至于普世,“反者道之动”、“冲气以为和”,世界因缺而动,相反相成,差异、碰撞能够带来变化、发展,各种不同的文明碰撞形成世界螺旋波状发展。也许只要人类不灭亡,普世的大同文明不会存在,但人类可能会有某种小规模的价值观宇宙观共识,也许类似量子物理和宗教核心观点的融合。也许当人类的活动半径大到超出银河系甚至宇宙,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同文明,其中的各种派别,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尾声
 
       读书讨论在两位同学的“杠上开花”中结束,大家缓缓归家。

       本着紧张严肃轻松活泼的宗旨,下次清康读书会活动将在农历牛年开始之时,在吃吃喝喝中讨论《那些关于旅行和美食的事儿》,欢迎各位同学共读好时光。
 
 
附录
 
1-延展阅读-《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李录
 
2-《文明的冲突目录》
 
3-同学提出的几个问题:
 
1)选择一个书中你最认同的观点
2)选择一个书中你最存疑的观点
3)预测下一次文明的冲突会发生在哪里?
4)为什么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源头相近,宗教的源头也相近,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和冲突?
5)人类是否会有普世的文明?
6)现阶段,大家认为中华文明的内核是什么?
7)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文明秩序?
8)中美文明间的冲突是有哪些价值不认同?
9)大家对南北朝时期的俗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否认同?


文本作者:车明(
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2020级
                 刘小亚(
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2019级

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