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今年两会最受瞩目的话题之一。生态环境部表示,要在今年6月底之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时间非常紧迫。
作者介绍:姚瑶,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2020级学生,从业超过十年,曾担任高盛新加坡能源行业研究员,现就职于凯思尔顿(Castleton Commodities International,简称CCI)。CCI是北美和欧洲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之一,主营电力、化石能源和碳排放权的实货和金融衍生品交易。
我在全球能源行业有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在我看来,即使是在海外,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考验,而一个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无疑能大大地助力社会更加有序、高效地完成总体减排目标。本文中我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国内建设有效公平的碳排放市场提出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首先,碳排放的总量目标要与经济周期相适应。碳排放市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排放总量,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给碳排放的价格机制,引导企业个体节能减排,投资开发低碳技术。因而,一个足够高且稳定的市场碳价信号才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长期绿色转型。如果碳排放权价格过于低迷或者波动太大,则会大大打击企业改造升级的意愿。举个例子,欧盟在2005-2007年碳排放权交易的第一阶段,就因为不允许没有用完的配额转到下一阶段使用,导致配额的供给远大于需求,配额价格在2007年经历爆跌。2008年欧盟吸取教训,允许第二阶段(2008-2012)的配额转到第三阶段跨期使用,希望以此避免第二阶段末配额价格暴跌。但是纷至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再次导致配额持续供过于求,2011年起配额价格又经历一次大跌,并长期进入了个位数价格徘徊。直到2019年,欧盟碳排放权市场实施“市场稳定储备”(MSR, Market Stability Reserve)制度,根据既定的规则将当年配额的盈余按比例“储蓄”起来,市场才重新找到了平衡,至今配额价格都健康地维持在15欧元/吨以上。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碳排放市场也是经历了多年的试水,才最终找到价格平衡的。这里我们也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在一开始发放配额的时候,就将经济周期的影响考虑进去。
再者,碳排放交易要发挥作用,有赖于多层次、多元化的能源交易市场。作为一个从业者最直观的观察,海外的能源市场碳排放权的价格是紧随着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的价格波动而波动的。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当我们引入碳中和这个大框架以后,电厂采购的煤炭、天然气和销售的电力就都已经包含碳排放权的成本了,而这些当下和未来的成本又会随着经济形势和市场供需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动。企业只有在碳交易市场和其他能源市场都能够找到相应的价格工具,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有能力管理能源市场暴露出来的种种不同的风险,套期保值,防范利润的大幅波动。此外,健全的能源交易市场还可以吸引其他市场交易主体,为市场带来流动性,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当下我国能源市场已经可以提供一些很好的市场化的价格工具,比如动力煤期货,动力煤期权等等。在大力建设碳排放市场的同时,加快深化电力市场改革,使得电力也成为一个可交易的能源产品,将会大大丰富能源市场的层次和多元性!
第三,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要兼顾外部性。控制碳排放带来的一个重要考验是产业转移:当年欧洲碳排放权市场供大于求,一是因为上文提到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二是因为自从征收碳税,很多欧洲企业就把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了。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欧盟也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给进出口的商品贴上碳标签认证,以及和其他国家地区互认碳配额等等。另一个征收碳税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是通货膨胀。现在国内的情况,碳排放交易的具体政策都还没有出,一些高能耗企业的股票就已经被炒上天了。理由是这些行业会限电限产,产品价格和利润会暴涨暴增。我觉得这样的逻辑在长期是站不住脚的——从长远的角度看,旧的产业一定会被更清洁的新产业替代。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转移和通货膨胀这两个外部性问题,还是要将征收的碳税合理地投资到低碳的新行业新领域里去,并鼓励相应的社会投资。通过建设新能源、打造绿色产能和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来保证物价平稳和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这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今年的两会,既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将对“十四五”规划起到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十四五”能源规划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供需格局的新气象。作为能源人,我们也将恪尽职守,奋勇前进,为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的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本文系学生个人观点,不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及金融MBA教育中心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