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往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感觉,需要读者具备一定专业基础才能充分领悟其精髓,多数人因此对学术论文望而却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田轩教授,领衔MBA、博士、硕士学子,推出“学术论文白话版”系列文章。让更多人感受到,“金融学术”在清华五道口的MBA世界里变得不再难懂。
田轩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昆吾九鼎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家金融研究院创业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家族财富研究中心主任、清华五道口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和五道口全球金融GFD教育中心学术主任。
金融市场里的分析师不但收集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还积极打探公司内幕,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提供投资建议。同时分析师的跟踪,让公司信息更透明,传播速度更快,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降低,所以也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座上客”,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的明星分析师。
如果一家公司长年没有分析师跟踪或调研,对上市公司而言,意味着被市场遗忘。近3000只股票中,几亿股东在不断寻找好的投资标的,但偏偏错过你,这是公司的悲哀。“元芳,分析师不推荐咱们公司股票,你怎么看?”,没有分析师跟踪的上市公司,很落寞。
分析师因而也就具有了左右上市公司战略决策的“魔力”,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迫使企业改变投资战略,不辜负市场期望的短期业绩预期,无意中造成损害企业长期发展的“内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兼MBA教育中心主任田轩教授最近的研究成果《分析师跟踪的负面影响:基于创新的视角》证实了分析师“阴暗”的一面,每增加一个跟踪公司的分析师,公司的专利产出减少了18.2%,专利质量下降了29.4%。
分析师竟然还扮演了坏角色,可能使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始料不及,但是,企业早已体会至深,DELL(戴尔)公司的负责人曾表示,“因为每天必须盯着股价,DELL没法做长期战略”。
为什么分析师会伤害企业创新?田轩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真相。分析师跟踪越多,公司越受到市场追捧,吸引了过多的短期投资者和投机者。这类投资者热衷于概念炒作,利用市场价差买卖获利。而企业惧怕被市场抛弃,股价下跌,面对市场压力,为追求业绩的突出表现,消减长期投资,如研发支出,不断染指市场热炒的流行项目,“邯郸学步”之后,主营业务无迹可寻,最终丧失了长期增长的内在潜力。
长期的价值投资者则不同,积极的搜寻公司信息,参与公司治理,看重企业的长期增长。以踏踏实实办事业的心态投资,关注那些甘于寂寞,苦练内功的上市公司。“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待一切归于沉寂,投资者因“爱”与公司获得双赢。
同时,分析师跟踪减少意味着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信息了解更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公司管理层更有机会做盈余管理。反之,分析师跟踪越多,投资者掌握信息更多,公司更可能暴露于被兼并收购的危险之中。当企业被兼并收购的可能性增加,公司管理层不得不采取防御战略,牺牲企业创新,进行常规的短期投资来提高公司业绩表现。
此外,分析师跟踪越多,股价中反应的公司信息越充分。对散户而言,投资风险更低,因此,股票流动性提高。流动性越高,会吸引更多的短期投资者,企业被兼并收购的可能性增加,公司管理层采取防御战略,牺牲企业创新来提高公司的短期业绩表现,这也是田轩教授另一篇研究成果中的发现。
如田轩教授文章中指出的,尽管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分析师跟踪给公司管理层带来了压力,导致管理层的短视行为阻碍了企业创新。但是,我们还不能急于下结论,对于分析师的作用我们需要全面客观的评价。分析师扮演的信息发现和传播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师作为专业的投资者代表,积极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到公司实地调研,发布盈余预测和荐股意见,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和质量。
我国A股市场的股价同步率冠盖全球,齐涨共跌,概念炒作,投机盛行,甘于寂寞的上市公司凤毛麟角,对企业创新非常不利。分析师行业在我国相对起步较晚,自2004年兴起后快速发展,在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定价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分析师良莠不齐,违背职业信条,为谋一己私利获取内幕消息,在利益冲突面前,选择性跟踪或策略性发布盈余预测和推荐股票,也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确保国家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打造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市场中介,凝聚创新合力,呵护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赵海龙(博士候选人)
原文:“The Dark Side of Analyst Coverage: The Case of Innovation,” 2013, (with Jie He), 2013,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109 (3), 856-878.【作者:田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