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碰撞与传承 | 校友杨慕融谈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

2024年03月25日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的非全日制项目,同时也是常春藤联盟大学首次在中国授予其原版工商管理(MBA)学位。依托清华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两所世界名校一百多年来丰厚的教学资源,放眼国际金融市场,结合中国国情,倾力打造出一套融汇中外金融理论与最新实践的金融人才培育体系,培养立足中国市场 、兼具国际视野、精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金融领军人才。

自2014年启动以来,项目已经招收了九期学生,锻炼了一批充满活力、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年轻新锐,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因此,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杰出校友,听一听他们选择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的原因、对项目人才培养和金融MBA教育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未来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期待。

图为杨慕融

杨慕融,2017年考入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成为该项目第三期学生。本科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曾在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从事投行工作,参与管理过传统企业,而后加入高科技的风险投资机构明势资本。

“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的定位非常特殊,它有一定的稀缺性。一方面,它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世界格局在发生巨变的背景之下,中西结合的教育能让你的国际视野越来越有价值。另一方面,它是非全日制的项目,你既可以学理论,也可以把理论应用到工作上,从而弥补理论和实践中间的gap,学到的东西就会更扎实。”

在杨慕融看来,中国不仅仅是未来世界变革的一部分,更是核心。因此,如何去理解、把握中国机遇,正离不开具有双重性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给予她的,有知识,有成长,更有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的思维与理念。

(点击查看视频)

破圈:从人生一端再出发

当提到美国与中国在教育上的差异时,杨慕融低头沉思了一会说道,“国外实际上更偏向从上往下、从外往里的宏观框架搭建,然后才会落实到细微细节当中,它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而中国的教育则更注重从下到上的逻辑和实操,从具体事实出发让人去联想背后的逻辑。”同时拥有中美两国的教育经历,这让杨慕融能在两种世界观中体会金融知识教学和运用的差异。她笑着坦白,“我本科在耶鲁大学学过《货币政策》,但因为整个知识体系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没有系统性梳理过这个理论跟我的工作是什么关系。但是在项目的课程学习,可以说一下子就帮我打通了理论架构的‘任督二脉’。”

2017年,杨慕融成为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的第三期学生,走进五道口金融小院,开启了她崭新的人生。“项目课程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完美地平衡了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她提到,黄国波老师曾为项目学生讲授过《货币政策》相关的课程,但事实上这个话题是十分抽象难懂的;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项目又请到了一位私募基金的业界老师来校分享案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育就形成闭环了。”杨慕融认为,教育闭环是十分重要且核心的,它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能传授一种面向未来的思考能力。

项目注重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gap,这种教学模式促使杨慕融常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复盘。“我想这个项目带给我的除了人脉资源,更核心的就是打破了我的思维定式。”杨慕融开始去接触更多跨行业的优质前沿人才,瞄准技术对于当前社会的贡献增长点。对于她来说,真正的成长不只是掌握一门课程或是了解一类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去真正思考,创始人该如何运营一个企业?如何帮助企业出海?如何打造精准的产品定位并服务用户需求?就像她很喜欢的乔布斯的一句名言,人生中所有发生的事情,每一步棋子连接起来都是有价值的。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中,项目给了杨慕融勇气与底气,让她敢于突破挑战、敢于创造多元。

图为杨慕融与同学们一起学习

碰撞:与崭新的精彩相遇

当提到项目的学生带给杨慕融什么印象时,她笑了笑说,“我感觉校方在筛选同学这事儿上挺用心的。”第一次来到班级,杨慕融惊讶于班中几乎每个人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班级同学中有一位是做煤炭行业的,那时我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有那么大,如此多的经验和知识,甚至是背后的运营逻辑,都让我拓宽了自己的见识。”此外,还有地产、医疗、汽车保险等等来自多元行业的同学,大家在彼此相知、相识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而这种跨界碰撞是非常好的,这样才能让你提高认知。”这是一种更长期的财富。

至今让杨慕融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也来自于“碰撞”。当时赴美学习时,陈雅如老师的课程里有一个环节是分组完成商业问题解决方案。杨慕融没想到老师“故意”将分组设置为50%是中国同学、50%是康奈尔大学本地的外国学生。“这样的分组导致的情况就是几乎每一组前30分钟都是在‘吵架’”,杨慕融笑着回忆起那段学习时光,“这不是一个语言障碍问题,虽然大家说的都是英文,但我们和本地学生之间是难以互相理解为什么对方是这么想的,逻辑顺序是不同的。”

在最后只剩30分钟的时间时,双方开始慢慢冷静下来试图达成一致,在互相理解对方的尝试中,寻找思维碰撞的折中方案。这件事情让杨慕融获得了极大的启发:一方面,她意识到在不同的视野之下的思维差异竟是如此重要。另一方面,她更清楚地发现,当今世界需要能够理解多种文化的桥梁性人才。虽然现在已经毕业,但对于杨慕融来说,能和同学们在一起碰撞思维的火花、一起在康奈尔校园探索完全陌生的环境,甚至一起熬过夜、吃过泡面、一起水土不服,这些共同的、闪闪发光的人生经历成为了她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图为杨慕融(第一排左五)与同学们合影

传承:带着爱与力量前行

杨慕融笑着说自己是“纯种”的道口二代,她的父母是五道口金融学院1984级的同班同学,所以不夸张的说,五道口的人和事从她出生起便一直萦绕在身边,并一直伴随着她到现在。“在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些时刻,基本上都有刘鸿儒爷爷和道口小院里各位叔伯的指导。”有一段时间杨慕融沉迷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金融知识似乎不能在世界格局中立刻投入使用。在她最迷茫的时候,刘鸿儒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她讨论了许多,犹如一阵清风般拂过她的思想,让她豁然开朗。“前辈的格局和我们很不一样,他们的理念更广阔、更全面。当时刘爷爷告诉我,不要觉得金融就是每天都在学货币和数字,事实上,金融知识更偏向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框架,这种更有力量的商业判断才能让个人发展更加多元。”

从小耳濡目染在道口故事中,在与老一辈人交流交往过程中,杨慕融仿佛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道口精神是怎么形成的——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不怕苦是美德,敢为先是开拓,讲团结是智慧,重贡献是回馈。这种利用有限资源把一件事情做成的决心,是让杨慕融最为感动、也最受感触的,她也深深希望能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承载着五道口的爱与力量勇敢前行。

图为杨慕融



文 | 陈宇

编辑 | 包欢欢

责编 | 高岚

审核 | 田轩 张路

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