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育,不清华”,清华大学历来重视体育教育,而马约翰博士是百年清华体育发展的重要见证者。清华大学的许多重要体育赛事都是以马约翰命名,包括一年一度的“马约翰杯”(简称马杯)羽毛球团体赛。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今年参赛队员的选拔试打,并最终有幸入选金融学院的参赛队伍。能够代表学院参赛是很一件荣幸的事,与高手切磋球技的机会也十分难得。
马约翰
马约翰(1882—1966)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曾经两次赴美国进修体育。1936年担任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马约翰先生于1914—1966年在清华大学任助教、教授、体育部主任等。在从事体育教学52年的实践中,研究了体育运动的规律,参考国内外经验,编制出各种不同内容的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他一生积极倡导体育,热情指导青年进行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受到国家的器重和人民的尊敬。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被称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今年一共有近50个院系报名马杯羽毛球赛,每个院系的队伍由6男6女组成,分别要比拼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和混双这五类项目。经过选拔,我们学院的队伍由6名在校硕士生、4名博士生、一名校友和我(非全日制FMBA学生)组成。在比赛前的两周, 2021级金融硕士万瑞奇同学作为本次参赛队伍的队长定期组织我们训练,并且明确今年的目标——冲甲级。经过11月12-13日周末两天的辛苦拼博,我们取得了乙级亚军的好成绩,成功晋级甲级,是学院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
我认为这次成绩的得来十分不易。首先是队伍训练很有难度,因为既有校友又有非全日制的同学,全日制学生离主校区里的羽毛球场馆也很远,临近比赛,学校场地十分难抢,所以我们训练的时间很受限制,很多双打和混双的队员在赛前都没有磨合过,直到正式比赛时才第一次搭配磨合。其次,学院队伍人数比较少,大部分同学都不在主校区,比赛当天参赛选手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又充当啦啦队为其他队员加油助威。虽气势上略逊色于其他院系,但我们的队伍做好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大家凝聚力满满,战斗力十足,没有被场外因素影响发挥。
阔别校园多年,我很久没有参加过集体性质的比赛了,尤其是竞技体育类的项目,现场的紧张气氛和为集体而战的强烈荣誉感让我十分难忘。通过这次比赛,我意识到清华的师生在体育方面真的是卧虎藏龙,也感受到各个院系团队之中浓厚的团结和友谊。就拿我们队伍来讲,很多人是比赛前一天才初次见面,但是两天的比赛中大家一起拼搏、互相鼓励,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和弥足珍贵的回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即使比赛中“杀”的再猛,大家赛后第一件事都是与对手握手感谢,由衷地感激双方切磋的机会。
在此,我想感谢全体队员们的辛苦付出,从比赛前的训练教学到比赛中的排兵布阵,是因为有了最棒的团队我们才能取得最佳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我和小万队长搭档打混双,当时赛场周围密密麻麻全是双方围观助阵的同学,每一次得分失分都会迎来此起彼伏的呐喊。紧张的气氛让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也因为个人出现的几次失误十分自责,但是搭档和队员们一直在鼓励和支持我,让我十分感动。
此次马杯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体育精神的魅力,是我在清华读MBA期间意外的宝贵收获。感谢学校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让各个学院不同项目的同学有了相互交流融合的机会。很幸运能有这次机会亲身体验清华的运动氛围,我会将“无体育、不清华”的新时代体育精神发扬和传承下去,强身健体、爱国奉献,努力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